基层组织
点击排行榜
“党建红引领政务蓝” 高效服务促发展——乌海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党支部
【编者按】
自2023年坚强堡垒“模范”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市直机关单位各党支部紧扣“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的标准,认真落实各项举措,着力增强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在服务保障市委中心工作中彰显担当,展现作为。按照“一年全面规范见成效、二年典型引领作示范、三年巩固深化再提升”的思路,市直机关成功创建10个市级坚强堡垒“模范”支部。为宣传展示经验做法,特开设“坚强堡垒‘模范’支部”专栏,供各党支部交流互学。 乌海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始终坚持党建政务“一盘棋”理念,聚焦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持续打造“党建红引领政务蓝”特色党建品牌。依托窗口单位直面群众的优势,发挥联合党委的聚合力量,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政务服务的效能优势,实现党建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擦亮政务为民“第一窗口”。 一、夯实基础星,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创新推出“红在书记、红在班子、红在队伍”三大工程,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一)红在书记,担当作为谋发展。充分发挥“带学”作用,支部书记依托“三会一课”、理论大讲堂等,宣讲政策、解读重点;结合兜底窗口反映群众关切问题,确定“书记领航项目”,建立“年初领题、月度推进、季度调度、年底交账”工作机制,从“小切口”入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攻坚克难中作表率。 (二)红在班子,齐心协力促发展。制定班子个人责任清单,推动工作落实,修订完善党建制度,确保党支部“建”有标准、“强”有方向。通过谈心谈话、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关心党员的成长发展,帮助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红在队伍,“双严”把关助发展。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健全落实发展党员机制,制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和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入党介绍人职责和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老党员“传帮带”作用;严格党员日常考核台账化管理,激发党员“比学赶超”内生动力,保持队伍先进性。 二、深化特色星,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聚焦“优服务提效能”核心目标,多措并举擦亮“政务蓝”服务底色,推动政务服务迈上新台阶。 (一)抓实“六大建设”,深度推进“党建+政务服务”工作机制。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以业务规范建设为基础,以机关文化建设为纽带,以干部队伍建设为引擎,以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以廉洁从政建设为保障,倾力打造“党建红引领政务蓝”党建品牌,着力构建上下联动、全面覆盖、整体推进的党建政务新格局。 (二)坚持“三个融合”,一体推进党建政务同频共振。一是抓理论业务学习实现“思想融合”。以“学、宣、讲、考”方式,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二是抓示范引领实现“价值融合”。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晒成绩、比先进”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党员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和价值观;组织党员骨干建立“党员攻坚队”,揭榜挂帅攻克难题。三是抓党群共建实现“情感融合”。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结合“我们的节日”多样化开展写春联贺新春、健步走等各类集体活动,增强干部职工归属感凝聚力,助力全局各项事业稳健前行。 (三)擦亮“两大品牌”,深耕细作提升政务质效。以“党建红引领政务蓝”党建品牌与近年书记领航项目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高位谋划推进“乌海·无忧办”“高效办成一件事”“数据赋能”等政务品牌建设,聚焦“跨域办”“反向办”“智能办”等服务举措在减环节减跑动上持续发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新样板”。 三、作用发挥强,彰显为民服务成果 在深入推进“党建红引领政务蓝”党建品牌建设过程中,支部始终把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彰显、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增强、政务服务工作实效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一)聚力“勇担当”,政务服务有力度。在党建引领之下,充分运用政务大厅LED显示屏、“乌海智慧政务”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载体广泛宣传党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积极打造集自助服务、图书角、政务公开、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红石榴驿站”,配备蒙汉兼通工作者;在政务大厅设置志愿服务台,24小时自助服务区,配备轮椅、应急医药箱、免费复印、母婴室等便民服务设施,多措并举推进阵地建设,着力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温暖的政务服务环境。 (二)聚力“好办事”,政务服务有温度。精心制定务实管用的优化措施,实现市本级744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1243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网办”、全市105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156项政务服务事项“全区通办”、191项政务服务事项“全市通办”。 (三)聚力“事好办”,政务服务有广度。通过数字赋能助力基层治理减负增效,乌海市作为自治区确定的基层“一表通”工作试点地区,基层“一表通”系统已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系统应用后街道报表数量平均减少1/3,人力和时间成本缩减50%以上;“以‘智’赋能 以‘数’治城”城市治理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