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设
点击排行榜
乌海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党建引领聚合力 党员攻坚破难题
党建引领风帆劲,攻坚克难正当时。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十一届九次全会和乌海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乌海市委直属机关工委锚定会议确定的总体部署和重点任务,在市直机关创新组建32支“党员攻坚队”,组织223名党员干部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以“干字当头、迎难而上”的奋斗姿态解难题促发展、争先锋作表率,在服务保障自治区“六个工程”和乌海市“十项重点工作”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一、强化责任担当,吹响攻坚“集结号”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乌海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坚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推动攻坚行动高效开展。一是精准分类明责任。对照《乌海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中的36家责任单位细化分类,明确了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等10家总牵头部门,为“党员攻坚队”的组建指明方向路径。二是协同推进聚合力。组织召开专题协调推进会,围绕攻坚队组建方式、任务目标、管理机制等进行深入研讨,10家总牵头部门现场认领任务、作出承诺,进一步构建起攻坚队组织架构体系。三是靶向发力破难题。各总牵头部门主动加强与所属重点工作责任部门的对接联系,聚焦“揭榜挂帅”9项任务和“十大任务”细化分解的32项重点工作中难点堵点问题,承诺攻坚克难项目35个,涵盖乌海市民生保障、招商引资、生态治理、旅游发展、三产服务、科技创新等多个重点领域,努力实现以“小切口”服务“大发展”。
二、完善机制保障,擂响突破“冲锋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乌海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坚持高位谋划、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构建“组织架构-人才选拔-机制建设”三位一体保障体系,为“党员攻坚队”高效有序推进注入强劲动能。一是优化队伍结构。实行“双过硬”选拔标准,32个攻坚队队长均由各部门党组(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同时配备65名县处级、116名正科级业务骨干党员,形成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兼备的攻坚梯队,确保每支攻坚队均实现“方向引领-业务精通-创新驱动”的有机统一。二是强化过程管理。攻坚队实行动态调度机制,第一时间了解项目进展、分析疑难问题、商讨解决方案、实时调整优化,各项攻坚项目整体进展顺利、稳步推进。市委直属机关工委采取问题台账管理、按季度调度进展和现场督导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攻坚队工作实际情况,协调解决跨部门、跨领域的问题,为攻坚队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将“党员攻坚队”攻坚成效纳入党建考核和干部考评体系,设立"党员示范岗"表彰在推进“十项重点工作”“揭榜挂帅”项目等工作岗位中业绩突出、示范性、代表性明显的先进党员,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为助力乌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聚焦重点突破,奏响攻坚“协奏曲”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各攻坚队坚持多点发力、协同推进,形成“领域聚焦、精准发力、协同推进”的攻坚格局。在招商引资领域,“红帆引航 聚力招商”攻坚队创新招商模式,前两月引进国内外资金9亿元,同比增长25%;在民生领域,“暖企为民”党员攻坚队全力开展“就业政策落地”专项行动,累计释放红利7967.49万元,组织创业培训538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012万元,扶持创业主体79个,不断凝聚校企多方合力营造创业创新更优环境;在安全生产领域,“应急铁军”攻坚队建立“风险防控+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完善重点部门“精准帮扶”机制,累计整改隐患3.5万项,整改率保持95%以上。坚持各领域攻坚队既立足本职“单打独斗”显身手,又打破壁垒“联合作战”聚合力,大力推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难题共解”工作机制,解决跨部门协作问题,形成"单兵突进"与"联合作战"相结合的攻坚格局。
下一步,乌海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将坚持“抓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聚焦党员作用发挥,紧盯制约乌海市产业转型、项目建设、生态整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堵点难点问题,引导市直机关党员攻坚队树立“有解思维”,主动对接大局、深度融入大局、带头攻坚克难,在落实自治区“六个行动”和市委“十项重点工作”上下实功、出实效,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