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

点击排行榜

党章党史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思想理论 >党章党史

抗日、挖矿、冶金、潜海……东北大学百年历史 见证民族复兴

发布日期:2023-09-18 09:52  阅读次数:0次  

9月16日,东北大学迎来百年校庆。东北大学近百年来见证数载兴衰,历经百般颠沛,如今正用心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它曾经网罗天下英才立志文化强国,又在炮火之中迎接奥运,解放后又成为中国第一批“矿工”的摇篮,如今又带领我们挑战人类难以到达的不可能之地。

诞生于国家危难之际的大学

东北大学建校前期,日本对东北采取殖民侵略和文化侵略,妄图从思想文化上瓦解东北人民的民族斗志,企图为它永久侵占东北打下基础。1928年开始兼任校长的张学良时时倡导“建设东北、警惕帝国主义侵略”的办学思想。

1928年8月,从欧洲回国的27岁的梁思成受聘担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第二年3月,妻子林徽因也受聘担任教授,两人在国外留学的同窗也陆续来到东北大学。一群不到30岁的年轻人,就这样在东北大地上撑起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建筑系。

随后国内外各界学者纷至沓来,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夕,东北大学已建成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有300余名教授、3000多名学生,教师中不乏张伯苓、金毓黻、章士钊、刘仙洲、梁漱溟等知名学者。

然而仅仅过了半年,1931年9月18日的深夜,成了东北大学师生的一个不眠夜。

很多师生在一阵阵炮声中被惊醒,彼时,日本关东军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与北大营相距仅6华里的东北大学的师生亲历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不但没有扑灭东大师生的报国热忱,相反更是激发了师生空前的爱国热情。

从1931年离开沈阳到1946年回迁,15年的时间,东大师生流离北平,转徙河南开封、陕西西安,南下四川三台,在流亡的路上,他们没有一刻停止战斗,始终冲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线。

中华健儿 单刀赴会

刘长春,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首届学生,1932年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奥运会男子100米短跑预赛的时候,万里之外,他的家乡东北已经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他的母校正辗转于流亡路上。

当时的报纸这样写道:“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

刘长春的奥运之旅是爱国之旅,是向日本帝国主义的抗争之旅。

东北学子 慷慨赴死

1932年从东北大学毕业后就投身抗日战场的苗可秀,1934年任中国少年铁血军总司令,驰骋辽南疆场,痛击日军,1935年负伤被俘,写下了“誓扫匈奴不顾身”后慷慨赴死,年仅29岁。

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机械工学系的佟彦博,1933年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立志报效国家抗击日本侵略,1938年5月19日,他和战友驾机远征日本本土进行轰炸,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赠送锦旗:“德威并用,智勇双全”。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大学学习的丛德滋就投入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打入敌人内部被捕后,于1942年狱中遇害,年仅32岁。

1950年,一张由毛主席签署的烈属证颁发到了丛德滋家属的手中,这是新中国编号00001的烈属证,以纪念这位遇害的东北大学学生。

为国转系 东北学子开始“挖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冶金人才的需求赋予了东北大学新的责任和使命,这里迅速成为新中国专门培养冶金科技人才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被誉为“共和国冶金人才的摇篮”。

冶金需要矿产资源,彼时学校开始动员党员、团员转入采矿系——国家百废待兴,地质采矿先行。爱祖国胜于爱自己的专业,后来成为东北大学教授、著名岩石力学专家,将岩石力学学科引入中国第一人的林韵梅和其他105位同学主动申请“为国转系”,1954年,他们从东北大学毕业奔向全国各地,这个光荣的集体也因此被称为“五四煤”。多年以后,这个光荣的集体走出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0位大学教授、60余位总工程师,他们为国家采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挖矿挖出“两弹一星”

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可可托海蕴藏着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战略物资——稀有金属。

在这里,无数的东北大学学子,有的晚上推矿车跌入废石堆里;有的修柴油机,喷灯爆炸烧伤脸和手,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烙印;有的下夜班骑自行车从桥上掉入冰冷湍急的额尔齐斯河,自己在黑暗中爬上岸;有的女同学怀孕几个月,还在水库大坝上和男同学一样搬运石块……

从1952年到1982年间,先后有45名东大毕业生奔赴可可托海,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一块块稀有金属矿石从可可托海源源不断送往祖国各地,铺就了中国尖端工业的崛起之基,熔铸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

为新中国创造多个“第一”

新中国建设时期,东北大学星光闪耀:

中国冶金热能工程学科的开创者陆钟武院士在东北工学院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冶金炉专业;

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郎世俊教授,创办中国首批工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

李华天教授带领课题小组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并于两年后研制出数字计算机样机;

中国首次炼铝试验的主持者、新中国第一座铝厂恢复建设的主导者邱竹贤院士,编写出我国第一部铝电解教材;

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郎世俊教授,创办中国首批工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提出开闭环控制的新思路;

被誉为中国“超级钢之父”的王国栋教授,他领衔研发的超级钢在国际竞争中连创四个“第一”;

东北大学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科学园,中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东软集团,就是从这个科学园中成长起来的。

步入新时代 东大为科技强国再出发

步入新时代,东北大学在白鹤滩水电站、川藏铁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飞船、新一代战舰、核潜艇等一项项超级工程和大国重器都留下了东大人的印记。

在被称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的青藏高原上,东北大学重大铁路岩爆科技攻关小组用科技支撑保障工程的安全高效施工,平均预警准确率达到85%以上,受到各界广泛好评。

东北大学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生产全流程全局优化控制理论与方法,成果被写入国际自控联引领未来自动化发展方向白皮书;学校研发的关键核心材料和腐蚀防护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构件、特种安全检测设备、高端数控机床、“复兴号”高铁等装备……

2017年,第11届模拟钢铁挑战赛世界总决赛,东北大学冶金学院2010届毕业生周文涛,战胜了来自37个国家的1478名选手,不到10分钟第一个炼出合格钢水,以压倒性优势摘得职业组桂冠。

2014届毕业生、“奋斗者”号主驾驶试航员赵兵,在中国第二代、第三代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的研制中,担任控制软件负责人。他曾面临众多艰辛,顶着37℃的高温连续下潜调试12小时,驾驶潜水器执行过数十次下潜任务……

一百年来,东北大学为国家培养出的40余万名毕业生踊跃投身基层和生产一线,始终以赤子情怀报效祖国。

回顾过去,百年东大始终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同向同行;步入新时代,东北大学正在书写爱国奋斗新篇章!

推荐阅读
关注你附近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