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

点击排行榜

党章党史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思想理论 >党章党史

刘伯坚:生是为中国 死是为中国

发布日期:2023-03-21 14:39  阅读次数:0次  

“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这是刘伯坚烈士在狱中写给亲属的遗书。信中,他表达了“为中国民族争生存、争解放”的坚定信仰,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刘伯坚,1895年出生于四川平昌。年少时目睹列强凌辱中国,痛心疾首,决心到西方寻求救国之道路。1920年他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等共同发起组织少年共产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旅比支部、旅欧总支部书记。

1926年,刘伯坚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应邀在冯玉祥部任政治部部长。为了把这支旧军队改造为革命军队,刘伯坚在国民联军内建立各级政治机构,加强政治工作,并请求党组织输送政治干部,先后有陈乔年、刘志丹、邓小平等200多名党员到联军工作。刘伯坚经常深入基层,奔走各军,激励大家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保持旺盛的斗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官兵的信任,改变了旧军队的不良作风,部队规模不断扩大,战斗力显著增强。

大革命失败后,刘伯坚先后到武汉、上海做党的秘密工作。1930年下半年赴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1931年底,参与领导和指挥宁都起义,并担任由起义部队改编的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对起义部队的整顿、改造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起党的组织,对部队实施革命的政治教育和多方面的政治工作,坚持大胆吸收经过考验、表现优异的起义人员入党。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满腔热忱,使起义官兵很快加深了对共产党和红军的认识,坚定了革命的信心。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刘伯坚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4日,刘伯坚率部突围时不幸负伤被俘。敌人千方百计劝降,他坚决不屈服,甚至把前来劝降的国民党军官当作“宣讲对象”。敌人为了打击、羞辱刘伯坚,故意押着负伤带镣的他,在最繁华的街道游行示众。伤痕累累的刘伯坚身负十多斤的沉重镣铐,却依然昂首挺胸、镇定自若,表现出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当时,刘伯坚本有机会被营救,但他严词拒绝了。他说,“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认为自己甘心为救中国而死,必须保持“革命者的人格”。临刑前,他给妻子留下遗书,写道:“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礼。”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壮烈牺牲,年仅40岁。

今天,当我们再次读到刘伯坚的诗词与书信,仿佛依然能听到铿锵有力的镣声,目睹其视死如归的神情。一个舍身忘我、一心为国的共产党人倒下了,他的精神和信仰始终屹立不倒,指引着我们奋勇前进。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推荐阅读
关注你附近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