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

点击排行榜

党章党史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思想理论 >党章党史

珍藏在“建大”徽章背后的红色往事

发布日期:2023-11-20 15:27  阅读次数:0次  

华中建设大学是华中解放区培养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的新型大学,与张家口的华北大学、邢台的北方大学和临沂的山东大学合称为“新民主教育之花”。

在时局多变、战火纷飞、校址数迁和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华中建设大学坚持举办了四期。据不完全统计,华中建设大学共培训了5000多名调干生和知识青年,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1944年底,华中建大由中共华中局创办于淮安市盱眙县新铺镇。1945年5月,建大第一期正式开学,全校各系、班的学生共计600名。抗战胜利后迁淮阴续办,校址设在淮阴城内道署街的原日伪军司令部。第一、二期校长为彭康,副校长为张劲夫。

1945年11月10日,建大举行第二期开学典礼。全校学生共1300多人,不设本科,学生不分系,全部编入预科。建大师资力量雄厚,经济学家何封、哲学家李仲融、文学家王淑明、历史学家刘力行、数学家孙克定、画家胡考、音乐家章枚等都在校任教。

第二期不设业务教育课程,着重进行革命理论和政治思想教育,以提高学生对中国革命的认识,确立革命的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生的膳食和必需的学习用品由学校供给,伙食标准同部队战士一样。建大继续发扬延安抗大的精神,学生过准军事化的集体生活。因边区各地急需干部,建大二期于1946年2月22日在城南公园举行毕业典礼。

1946年春天,建大改属华中分局领导。华中分局对继续办好建大极为重视,计划办成比较正规的多学科大学。由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兼任校长,李亚农和夏征农任副校长,边区政府教育厅副厅长白桃(戴伯韬)兼副校长。建大撤离淮阴前,李亚农继任校长。

1946年3月,华中建大在淮阴举办第三期。建大第三期的任务和教育方针是:以文化教育为主,培养工、农、医各种专门人才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际干部。同时,进行革命人生观和改造作风的教育,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适应苏皖边区和平建设的需要。计划设立工、农、文、医、师范、社会科学等六个学院和一个预科部。同时,抽调一千名区级干部培训,提高理论水平、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后因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苏皖解放区,建大的原定办学计划被破坏。9月3日,学校奉命转移射阳,不久又转移山东。1947年9月,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解放区,学员不得不提前结业,其中90%以上学员报名参军。

1948年春,潍县解放。不久,华中建设大学、临沂山东大学的干部教师,奉命到潍坊集中筹建华东大学,华中建设大学到此结束。

华中建设大学培养、输送了众多优秀革命干部,邹家华、芮杏文、周克玉等都出自该校。


推荐阅读
关注你附近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